2025年9月10日
山蘇

超級健康的山蘇!低脂爽口又養生,清水煮都好吃

發佈時間:2025年9月8日2025年9月8日| 更新時間:2025年9月8日2025年9月8日

“什麼都吃”的廣東人,今天給大家表演一個——吃芭蕉葉!

這“芭蕉葉”異常小巧,簡單快炒出鍋,夾一片入嘴,想象中的怪味並沒有傳來。

反而非常鮮甜,葉片有木耳菜的滑嫩,葉脈有芥藍的爽脆,嗯,是重新整理味蕾的吃草體驗。

嘿嘿,有沒有被騙到?!

這可不是芭蕉葉,而是一種原產於臺灣山區的蕨類野菜——山蘇

破布子炒山蘇

山蘇俗稱巢蕨或鳥巢蕨,長得青綠,油光順滑。

第一次見的時候,總以為它是等比mini版的芭蕉葉子,葉脈走勢跟芭蕉葉一般,順著中間的酥骨往外延展。

只有頭上那個蕨類植物標誌性的小卷卷,能將它倆區分開。

食用山蘇,一般從葉片頂端測量,摘取1-4指長為佳。

那裡正好是山蘇最嫩生的部位,沒有粗老渣感,炒食、涼拌、做湯都是一等一的鮮甜。

山蘇鍾愛溫暖溼潤、光照適宜的環境,出了寶島還比較少見。

不過前幾年我去廈門旅遊吃到過,最近在廣州居然也吃到了一道豆豉鯪魚炒山蘇。

炒熟的山蘇酥骨硬挺,看著像油麥菜,吃起來卻有著芥藍的風骨。

鹹度調和得微妙,很好地襯出山蘇的油潤甘香。

面道鮮師的豆豉鯪魚山蘇

一打聽才知道,原來近幾年內陸也引進了山蘇。

離廣州很近的清遠就有山蘇種植基地,咱們在家也能輕易吃上。

脆嫩甜的山蘇,跟鹹鮮口的醬料都很搭,廣東人大可用家裡常備的豆豉鯪魚、普寧豆醬炒它。

臺灣的經典吃法,則是用破布子為它的鮮味加碼。

破布子是臺灣人常用的寶藏調料,用樹子果實加黑豆壺底油(臺灣醬油)、蔗糖、甘草醃製發酵而成。

圓圓的一小顆,類似普寧豆醬的風味,鹹香有致,也略帶鹹梅的酸香,和菜肉百搭,是天然的鮮味來源。

除了破布子,臺灣人炒山蘇還會添些魚鮮進來。

我這次額外加了小銀魚乾,鮮上加鮮,更多一重咀嚼的樂趣。

山蘇是生面孔,還是要告訴大家處理小tips:

一,山蘇含有單寧,略苦澀,所以熱炒前建議大家汆燙一下,更好入口;

二,山蘇和包菜一樣,適合用手撕而不是用刀切 ,這樣能減少細胞壁的破壞,保留更多的營養素,也能易入味哦~

山蘇屬於高鉀低鈉蔬菜,含有的山蘇鹼,對降尿酸、改善痛風大有益處。

好吃、養生buff疊滿了,色號也完美符合廣東人對“青菜”的要求,大家可以解鎖看看~

- 破布子炒山蘇 -

[ 食材 ]

山蘇350g 蒜瓣3個 小米辣1-2個 小銀魚2大勺 破布子2大勺 米酒1大勺 生抽1/2小勺 鹽1小勺 糖1小勺 食用油

1大勺=1 table spoon=15ml

1小勺=1 tea spoon=5ml

[ 食譜 ]

1.大片的山蘇去掉硬杆,洗淨瀝乾待用

2.小銀魚提前半小時泡發瀝乾

3.蒜瓣掰散,小米辣切碎,破布子用刀壓破

4.煮一鍋沸水加入1小勺鹽、1小勺食用油,放入山蘇焯水1分鐘去除單寧酸,撈出,浸泡冰水,瀝乾保持翠綠

5.熱鍋冷油,放入小銀魚小火炒香,加入蒜瓣和小米辣煸香,淋上1大勺米酒去腥,加入1/2小勺生抽、1/2小勺糖調味

6.倒入山蘇和2大勺破布子大火翻炒幾下出鍋

沒有破布子和小銀魚,可用豆豉鯪魚替代破布子和小銀魚

解鎖一道新菜,是需要勇氣的。

但山蘇的絕妙滋味,能讓人迅速打消顧慮,從此愛上嚐鮮。

出鍋時,鑊氣裹上菜葉,沾染了些許油潤,山蘇晶瑩透亮,更添幾分食慾。

趕緊扒拉一大口塞進嘴裡,用我們潮汕話來說,叫做擔草入城門。

嘴裡混合了飽滿的野菜香,咀嚼起來,咔噠咔噠的酥脆在顱內盪漾。

有趣的是,像大部分蕨類植物一樣,山蘇的尾調更顯迷人,源源不斷的粘液釋放,滑溜溜的口感讓人眼前一亮。

小眾食材、新食材吃多了,不免覺得:

每一次成功的嚐鮮,都是對勇敢者的獎賞,慫恿我持續保有好奇,用味蕾探索世界。

失敗了也沒關係,把經驗廣而告之,也算幫大家避雷嘛。

延伸閱讀

  1. 臺灣原生野菜圖鑑:山蘇品種與栽培指南
  2. 臺東區農業改良場:山蘇有機栽培技術
  3. 臺灣野菜料理大全:從產地到餐桌
  4. 原住民傳統食材手冊:認識部落野菜智慧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